3月21日,全国首届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我校(大学城校区)顺利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吕坚,重庆优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组织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代表150余人参加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线上参会。开幕式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分会秘书长张华主持。
会前,学校党委书记张艳,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会见了前来参会的邹志刚院士、吕坚院士等专家学者,对他们来重庆师范大学参加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基本情况。
邹志刚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催化剂是现代化工行业的核心元素,每一次化学工业的巨大变革都源于催化剂的更新迭代。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作为新型催化材料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对研讨会的顺利开展,邹志刚表示高度赞赏,并希望大家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注重创新与应用结合,推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为提高我国催化科学整体水平,形成催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携手奋进。
孟东方在致辞中代表主办方向参会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校史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学校物理与材料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
随后,汪卫华、吕坚等10位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
汪卫华重点围绕析氢反应及其催化剂、金属玻璃简介、高本征活性金属玻璃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铂微合金表面多孔金属玻璃催化剂等方面,介绍了金属玻璃作为HRE(电催化析氢)催化剂具有成分范围宽、可调性高、反应性更高等优势和贵金属负载量过高、本征活性不足、缺少具体催化剂设计策略等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他指出,氢气作为能量密度极高的清洁能源载体,“氢经济”有望在未来取代“烃经济”,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作为HER催化剂,具有诸多良好的性能及优势。
吕坚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不断优化太阳能制氢技术,提高太阳能及风能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进而实现高效制氢、能源转换;通过不断提高催化剂效率和耐久性,降低成本,同时利用过剩再生能源进一步降低绿氢成本,早日实现1美元/kg氢气目标,让绿氢进入主流能源行列。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柳林基于非晶合金的分级多孔催化剂构筑,介绍了分级多孔催化剂污水降解性能,指出其比传统2D非晶条带具备更优的污水降解性能,结合3D打印金属制备的多孔非晶合金/金属复合催化剂突破了循环差的瓶颈,为污水处理这一当前学术界与工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我校教授余鹏在报告中介绍了脱合金处理诱导表面氧化层的构筑可以促进活性物种生成,从而提高OER(氧析出)活性,丰富非晶催化剂的调控策略和OER增强机制。
南京大学教授王冰介绍了纳米非晶高熵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催化中的应用,通过无序性调控材料能态,提高材料表面能和催化活性。西南大学教授郭胜锋报告介绍了Mo基非晶合金的设计思想、催化性能以及Fe基非晶合金丝材在电解水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教授王军虎在报告中介绍了原位穆斯堡尔谱指导合成高效稳定电解水非晶态双金属催化剂,在工作条件下可对生产中催化剂可能发生的活化或失活过程分析。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秦春玲在报告中介绍了铜/镍基非晶合金的表面改性与储能及催化性能研究,兼具优异的多功能特性和良好的柔韧性于一体的新型非晶合金基材料有着巨大的优势,未来势必创造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姜思达带来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污水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完全的非晶纤维相比,纳米晶/非晶纤维具有更高且不稳定的能态,有利于催化性能的提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深圳大学教授阮文清在报告中介绍了多孔非晶合金的溶解制造及其催化应用,基于光热效应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多种场景。
据悉,本次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物理学会联合主办,重庆优钛实业有限公司协办,江苏碧姆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办。